top of page

求職法門之淺談LinkedIn(一)

Updated: Mar 14


深入解析 LinkedIn 使用技巧,從基本設置到隱私保護,助你輕鬆建立專業個人品牌,邁向更多職業發展機會!
深入解析 LinkedIn 使用技巧,從基本設置到隱私保護,助你輕鬆建立專業個人品牌,邁向更多職業發展機會!

首先,來談談LinkedIn的基本概念。LinkedIn 是一個專注於職業和商業的社交媒體,雖然有些人將其稱為「職場上的Facebook」,但我並不認同這個說法。原因有兩點:一是LinkedIn成立於2003年,比Facebook早;二是它的功能和目的與Facebook不同,直接將它們作類比容易讓使用者誤解。


使用LinkedIn,將履歷放上網,主要是為了尋找新工作或拓展商機(其中求職的比例較大,而業務拓展一般是由老闆或銷售人員使用)。當然,也有些人將它作為個人品牌塑造的平台,這是後話。國際企業或外籍人士對LinkedIn的使用非常普遍,大家對這個平台的遊戲規則都心知肚明,將同事和朋友加為Connection是很常見的事。如果你還沒有開設帳戶,且擔心相關行業或公司內的同事會對你過於關注,覺得你準備跳槽(即使可能真是這樣),那麼暫時可以不加他們為Connection。其實最理想的做法是,從求學時期開始積累人脈,並慢慢建立自己的網絡。


當你開設帳戶時,需要填寫姓名、職位、公司、照片、學歷等資訊。看起來這些資料可能有些赤裸,但上LinkedIn的目的是希望讓他人發現你的專業背景,了解你的能力,從而獲得更多的機會。資料公開程度可視情況而定,適當展示你的優勢,當然,並非所有資料都要完全公開,化妝一下,展示最好的自己是最理想的。


名稱:使用自己的正確姓名,並選擇大家習慣的稱呼方式。

近照:所謂的專業照片通常是穿著西裝,端正地看向鏡頭,這在會計、工程等較為穩重的行業中很合適。而對於市場、廣告、公關、藝人(例如外國的模特兒或主持人)等行業,可以選擇更加個性化的照片。建議不要頻繁更換照片,因為這樣可能會讓熟悉你的人記不住。

職位:如果有部門名稱,可以加上部門,讓人更容易識別,例如「Analyst Programmer」或「Sales Coordinator」等職位名,具體而專業的職位名稱有助於吸引招聘方的注意。

公司:有規模的公司大多會有自己的Company Page,當你輸入公司名稱時,記得選擇正確的項目,這樣有助於你被同行和獵頭發現。

學歷:學校名稱和主修專業通常就足夠了,不需要列出具體成績,除非你是剛畢業且有優異成績(如First Honours)。此外,若不希望讓他人知道年齡,建議在學歷和生日一欄不填寫年份。

工作經驗:隨著年齡增長,一些早期的工作經驗,如實習或兼職經歷,可以省略。如果有可能,最好直接從較高職位的工作開始列舉,這樣可以避免暴露年齡。

加Connection:LinkedIn上的「Connection」並不等同於朋友,職場上認識的人中,真正能算是朋友的並不多。LinkedIn會要求你從電郵聯絡人中添加人脈,當你看到名字時可以選擇是否發送邀請。我個人認為,寧可多加,不可少加=,至少要達到500 Connections(為什麼是500?下篇會提到)。在你的LinkedIn頁面完成之前,建議先跳過加Connection的步驟,等待下一篇文章的詳細介紹。


最後,提醒大家,為了避免在修改LinkedIn資料時讓你的同事看到變動,記得在“Privacy & Settings”中選擇“Manage”,然後在“Profile”中開啟“Turn on/off your activity broadcasts”選項,並取消勾選“Let people know when you change your profile, make recommendations, or follow companies”。這樣,其他人就不會看到你在工作時間努力修改資料了。還有其他有用的設定,沒有帳戶的朋友可以參考,已有帳戶的朋友也可以分享自己的經驗,下一篇文章會繼續探討更多細節。


bottom of page